b u t te r f l y | effect

私函

Saturday, November 8, 2008

........................................................................................................................................夕阳道15号
........................................................................................................................................新加坡邮区591001

李光义:

你好!好久不见,心中很想念你。今天写信给你的目的是和你谈谈我对直通车课程的优缺点的看法。

什么是直通车课程呢?直通车课程是教育部在2004年让让5所中学与一所初院开办直通车综合课程。学生能从中学直通初级学院,不必参加O水准会考。那直通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呢?直通车的基本概念就是让学生从一种较无限制的教育中受益。直通车学校能从分利用不必应付中四会考而腾出来的时间,让学生加以发挥。这种教育是精英教育因为学生能得到跟全面的教育。

直通车课程在我国已开办了五年。目前共有8所中学与3所初院开办直通车课程。我本生认为直通车是利多于利弊因为大多数参与直通车课程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只有约2%的学生无法应付课程而必须转校或留级。况且直通车课程较灵活,包括多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与实验等内容。直通车计划学生无需花时间准备O水准考试,有时间参与国外浸濡计划、社区服务学习、做专题作业、与大学及教师从事研究计划等。这样能充分的利用不必因付中四会考而去腾出来的时间。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在许多中学没有的,十分新鲜。这让学生加以发挥,确保他们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直通车的缺点是老师教课的速度相当快,而且没有按照课本的进度,而是采用“跳跃式”的方法,这让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速度。老师很多时候也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相当吃力。一些学生应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不太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校外也没有直通车补习课程这样不能让那些学习有问题的学生补习。直通车学生也拿不到O水准考试的证书。如果他们的A水准考试考得不好的话,以后到社会工作是很难找到工作。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凯恩。他在小六会考考取256分,成功进入他心目中的理想中学,塔上直通车。不过他的中医年终考试不理想。他便想转校修读O水准课程但没有学额。现在他已经中三了但成绩没有起色。他说他有点后悔当初选择直通车课程。

我认为中学生选择直通车课程或不选择直通车课程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个人对直通车的看法因为一些学生认为直通车课程是利多于弊而一些学生认为弊多于利。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在年中二的学长。虽然考试成绩十分优异,不但使全班第一名也是全中二第一名,但他没有上直通车课程因为他认为直通车课程是弊多于利。如果我能上直通车的话,我不会后悔因为我认为直通车课程是利多于弊,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让我学到许多东西增长我的知识。

我认为学校应改为呢些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的计划补习课、教师指导、于家长更频米的沟通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难等确保直通车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不同的管道迎头赶上。学校也应该谈直通车课程的要求,希望能协助家长及学生对选择直通车课程,有更周详的考虑。学校也应该多主办家长会已了解学生们的进展和所面对的困难。他们也应该让直通车学校兼办O水准课程已让一些想读O水准课程的学生更容易地转读O水准课程。学生也应该交多一点朋友。所谓“在家靠家人,在外靠朋友”,朋友可以帮助那些学生解决功课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力、为他们补习等困难来让他们更适应这种学习环境。

好了时间不早了,就此停笔,以后再谈。我希望你能早日回信,谈谈你对直通车课程有缺点的看法。北京天气很冷,请注意保暖。

........祝
学业进步

..............................................................................................................................................友
..............................................................................................................................................张志忠
..............................................................................................................................................2008年11月6日

posted at 8:14 PM